广州体育馆伟德体育- 伟德官方网站- APP下载座位图:广州大学城场馆规划与建设回顾 馆座位图

伟德体育作者:小编2025-07-29

  伟德国际官网,伟德体育,伟德官网平台,伟德博彩,伟德靠谱吗,betvictor伟德官网,伟德体育注册网址,伟德体育官方网站,伟德体育官网网站,伟德体育官网注册入口,伟得国际,伟德亚洲,伟德亚洲娱乐城,伟德娱乐城,伟德体育app,伟德体育app下载,伟德app下载,betvictor伟德官方网站城市建筑主题专栏URBANISMANDARCHITECTUREFEATURE-THEME广州大学城体育场馆规划与建设回顾ReviewofthePlanningandConstructionoftheStadiumofGuangzhouUniversityTown■李传义■LiChuanyi[摘要]本文重点回顾了在广州大学城体育场馆的规划建设过程中,如何紧密结合所在城市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科学定位场馆的社会功能,坚持分工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探索城市公共体育事业的建设提供了有益参考。[关键词]广州大学城体育场馆[Abstract]ThispapermainlyreviewedtheplanningandconstructionofthestadiumofGuangzhouUniversityTown,discussedhowtoscientificallypositionthesocialfunctionofthestadiumbyreferringtothemajorsportseventsinthecity,andhowtorealizeresourcesharingbyworkdivision,whichguaranteesgoodsocialandeconomicprofitsandmeanwhileshedssomelightonthewaytoexplorepublicsportsarchitectures.[Keywords]GuangzhouUniversityTown,Stadium广州大学城是我国近年来由政府统筹规划、统筹建设的一个新型教育社区,选址于广州市番禺区小谷围岛,四面环水,占地18km2。岛区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连绵的水岸,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大学城周边已形成快速交通与轨道交通网络,与城市中心区联系紧密;岛内交通以外环、中环和内环为枢纽,通过12条放射线条环路形成交通网络,岛内外交通十分便捷。大学城采取政府代建模式集中建设了10个校区,其中5所大学从旧城区整体搬迁过来,其余则为5所大学的分校区。大学城各类校舍总体规划建筑面积达550万m2(不含教师住宅区),招生规模为15万在校生,人口约为20万。2003年7月,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完成建筑面积230万m2,2004年9月,一期入住新生3.9万人;2004年10月,二期工程开工建设,各校区总建筑面积达300万m2,2005年9月,二期新生入住11万人。至此10个校区建设基本完成,只剩下各高校体育场馆(后文称“八馆一场”)作为第三期工程建设(图1)。2005年底,体育场馆建设的前期工作启动,面向全国开展规划设计招标;2005年2月,正式确定实施方案;2005年底开工建设,2007年5月正式交付使用。1广州大学城规划与体育场馆分布示意图规律和对体育馆的使用情况来看,往往存在体育馆全年平均使用率过低的问题。一般高校全年大型公共活动8~10次、校内外体育赛事30~40次,计算下来,场馆每年(包括寒暑假)平均闲置时间至少300天(相对大型活动而言)。由于体育馆的建设造价远远高于其他教学建筑,其长期闲置无疑是一种浪费。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只有充分挖掘高校体育场馆的社会功能,才能进一步提高其使用效率。第三,在同一个城市、同一个社区,一次性建设八馆一场,投资近12亿元,这个规模在国内实属罕见。因此,结合广州的历史机遇,科学定位大学城各体育场馆的社会功能成为本次建设的核心问题。2004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团中央和体育总局批一、科学定位体育场馆的社会功能首先,广州大学城校区总体规划已确定体育场馆是各校区必备的教学设施。各校区在测算总体建设规模时,已根据《普通高校校舍规划建筑面积指标》对体育场馆的选址和建设投资进行了合理安排。而且各场馆均选址于校园的显著位置,在校园规划和建筑空间的组织中,被作为标志性建筑加以塑造。从当前我国高校办学特点和功能需求来看,体育馆的确是一项必备的教学设施,不仅承担着教学和学生体能锻炼的任务,而且作为大型公共活动场所经常举行各类活动(如开学典礼、文艺演出、报告会等)。因此,高校体育馆兼具双重使用功能的需求必作者单位:广州大学城建设指挥部(广州·510631)收稿日期:2007-09-25准,全国第8届大会于2007年7月在广州大学城举办;2004年7月,广州市赢得2010年第16届亚运会的举办权,这两个大型体育赛事成为确定大学城体育场馆社会功能定位的根本依据。综上所述,我们确立了大学城八馆一场的设计原则:10个校区相对集中,有条件实现资源共享,因此必须对场馆进行科学分工,不搞重复建设;在满足高校教学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大运会的赛事安排,合理布局和分配各场馆的功能;结合亚运会的赛事安排,重要比赛场馆必须重点设计;各场馆体育工艺标准不能降低,必须满足国际性体育竞赛的验收标准,而建筑装修应降低标准,不采用高档建筑材料,以节省造价;建筑设计应尊重大学城的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并确保体育场馆在风格上与校须在规划设计阶段予以合理解决。其次,从多数高校(体育专业院校除外)办学区其他建筑和谐统一。根据以上功能定位和设计原则,广州大学城建设指挥部对各体育场馆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论证和设计任务书的编制,合理确定了各场馆的建设和投资规模,为总体投资控制创造了良好条件(表1,表2)。1000个。根据三角形用地的特定条件,建筑采用了圆形平面,以弱化方向感。其主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屋盖采用圆形平板钢网架。该馆功能定位以举行武术比赛为主,同时可满足篮球、羽毛球比赛要求。其内部机电设备配置齐全,体育工艺设施均达到国际竞赛标准。4.广东药学院体育馆(图6)2中山大学体育馆二、八馆一场建筑设计概况1.中山大学体育馆(图2)中山大学校区位于大学城正北侧,其体育馆坐落于校区主轴线的南端,紧临中环路。该馆总建筑面积11639m2,设有5000个座席及地下停车场。体育馆主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屋顶为矩形平板式钢网架。建筑平面呈矩形,内部设有三面看台,另一面为可伸缩式主席台。其竞赛功能以排球为主,体育工艺设施均达到国际比赛标准。建筑造型端庄稳重,彰显中山大学悠久的历史文化与严谨的治学风范,与校园环境十分协调。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体育馆(图3,图4)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区位于大学城东北侧,其广东药学院体育馆位于大学城东部广药教学区西端,西临中环路。建筑用地为梯形,四面均有道路围绕,交通便捷。该馆总建筑面积9786m2,内设固定座席3008个、活动座席2006个,在功能上分为主馆(竞赛)和副馆(训练)。主馆为矩形平面,设有三面观众席,另一面为演出、会议时使用的舞台。该馆主要功能为举行体操、团体操比赛。主馆东、西立面采用富于韵律的折线遮阳板,既可避免太阳直射产生眩光,又可表现出垂直挺拔的造型效果。其主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屋盖为单坡不等高巨型桁架结构,既利于组织屋面排水,又富于空间变化,造型朴实生动。5.华南理工大学新校区体育馆(图7,图8)华南理工大学新校区位于大学城东南侧,其体育馆坐落于教学区西侧,紧邻中环路。该馆总建筑面积12 377m2,设有固定座席5 000个。建筑平面为矩形,四面设置看台。看台下部空间分为3层,各类辅助功能齐备。该馆主体功能定位为举办乒乓球比赛,同时也满足篮球、排球比赛要求。其主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屋盖为预应力双曲面钢筋混凝土结构。屋盖体系依托屋面十字大拱支撑固接于地面基础,受力十分合理。十字大拱将屋面分为4块反曲扭壳,造型轻盈飘逸。6.广东工业大学体育馆(图9,图10)广东工业大学新校区位于大学城南侧,其体育3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体育中心总平面体育馆位于校区北部体育中心内。该馆总建筑面积9 973m2,设有固定座席2 565个、活动座席1 850个。建筑平面呈椭圆形,内部功能布局紧凑。该馆定位以举办排球比赛为主,也可同时满足体育教学、会议以及篮球、羽毛球比赛的要求。其主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屋盖为单拱主桁架支撑在地面两端、次桁架与钢筋混凝土框架形成的双坡曲面屋顶。建筑造型活泼流畅,富有动态之美感。3.广州中医药大学体育馆(图5)4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体育馆广州中医药大学校区位于大学城东侧,其体育馆位于校区东北角的体育活动中心内。该馆总建筑面积6 503m2,设有固定座席2 000个、活动座席6 广东药学院体育馆5 广州中医药大学体育馆城市建筑主题专栏URBANISMANDARCHITECTUREFEATURE-THEME中心选址于校园西部,北临中环路,南面与保留的南亭村相邻。多功能体育馆是体育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总建筑面积14 050m2,设有固定座席5 504个,附设地下停车场。该馆为正方形平面,内设四面看台,主要功能为举行篮球比赛。该馆主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屋盖为正方形四坡平板网架,造型规整简洁、朴素大方。7.广州大学体育馆(图11)广州大学位于大学城西侧,其体育馆位于校区中轴线末端,与该校主体标志性建筑图书馆隔湖相望、遥相呼应。该馆总建筑面积8 160m2,设有座席4 000个。其主要功能为举办篮球比赛。该馆屋顶为弧形网架结构,外墙面为清水混凝土,与淡蓝色玻璃窗相衬,整体建筑风格优雅明快。8.华南师范大学体育馆、游泳馆(图12,图13)华南师范大学校区位于大学城西北侧,体育馆与游泳馆选址于校区东北角,临大学城北环路及25号路,用地呈曲尺状。该馆总建筑面积 19 206 m2,是大学城高校中规模最大的体育场馆,其中体育馆建筑面积为11 105m2,设座席5 000个;游泳馆建筑面积8 101m2,设座席2 000个;另附设一个体育教学馆。体育馆的主题功能为举办羽毛球比赛,同时满足篮球比赛的要求,并将作为第8届大会闭幕式会场。游泳馆为大运会比赛主场,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屋盖为双曲面空间网架。体育馆和游泳馆宛如两片绿叶,飘落于大地之上。树叶的形态充满了自然肌理,茎干被处理成采光天窗,有利于比赛、训练的使用。体育馆、游泳馆在外观造型上与该校区已建成的教学大楼和谐统一。9.中心区体育场(图14~图17)中心区体育场位于广州大学城中心湖畔中心生态公园的北端,北临内环路,南临中心湖,场地三面环山,周边自然植被保留完好,环境优美。中心体育场总建筑面积为49 791m2,分为主体育场和训练副场。体育场周边用地宽阔,配有1 200个室外停车位。主体育场设有4万个固定座位,场地包括天然草足球比赛场、标准400m跑道,不仅可以满足橄榄球、足球、田径等比赛的要求,还可以作为大型运动会的开幕式和闭幕式主会场使用。主体育场分为运动员区、竞赛管理区、新闻记者区、贵宾区和观众区。设计紧紧抓住地形特点,以生态优先为目标,为充分保护场地三面临山的自然生态,将东、西看台依托山坡地形而建,屋顶采用绿、白组合,如同一片白云在山间和水上浮动。主场与副场通过跨山隧道连通,运动员训练、检录、比赛形成一个封闭的管理系统,与观众出入互不交叉。观众进出场流线采取立体组织方式,可全方位进入环形交通平台,再由36个出入口进入主场观众厅。满场疏散时间经实测为6分钟。主场设计突出体育建筑的“力”与“美”的结构造型,重点突出巨型柱与钢桁架两种受力构件。三、机电设备配置与弱电控制系统广州大学城体育场馆统一按照甲级体育建筑设计,各场馆的高低压配电与场地专业照明均采取双回路供电,同时配备发电机组。馆内消防除配置自动喷淋外,另设置了大空间水泡灭火系统。生活热水由大学城热力站集中供应,空调系统统一采用大学城区域供冷,冷气管网由就近的冷站接入馆内,再由场馆内转换间输送到各功能房间的末端。为了保证比赛信息管理和场馆设备的安全控制,各场馆统一实施了综合布线,配置有线电视系统、扩声与公共广播系统、安防监控系统、电力监控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计时记分和大屏幕显示系统以及各弱电控制的系统集成。另外,通过大学城城际光缆使10所高校校园网和体育场馆的信息管理一体化,7 华南理工大学体育中心鸟瞰图8 华南理工大学体育馆9 广东工业大学体育中心鸟瞰图10 广东工业大学体育馆11 广州大学体育馆12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中心鸟瞰图13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馆14 中心体育场鸟瞰图15 中心体育场内景16 中心体育场东看台屋顶17 中心体育场北入口18 全国第八届大会开幕式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也方便了信息发布和总体调度与指挥。高的要求。为了确保建筑技术达到国际竞赛标准,业主聘请广州市设计院作为设计咨询单位,主要负责土建与设备技术咨询,跟踪设计全过程直至施工后计是必要的组织保证。在满足高校教学需求的基础上,使体育场馆成为城市公共体育的配套设施,并具备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社会功能,提高体育场馆投资的使用效率,取得一举多得的使用效果。3.社会效益带来经济效益全国第8届大会在广州大学城举行具有特殊的意义(图18)。大运会在一个大学集中的新型教育社区进行,不仅拥有特殊的比赛氛围,而且充分利用了大学城体育场馆,为举办单位(广东省人民政府)节省了大量投资。同时,2010年第16届亚运会将有14个比赛项目和16个训练项目在大学城体育场馆进行,经初步估算,至少可为亚运会场馆建设节省5亿~6亿元人民币的投入。应该说,八场一馆的建设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对于探索城市公共体育场馆设计与建设的未来发展,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工程实践。■四、回顾与总结2007年5月,广州大学城体育场馆的建设顺利通过了各专项验收和政府部门的建管验收。2007年7月16日~26日全国第8届大会在广州大学城成功举办,经过大型体育赛事的检验,各体育场馆的功能设计均达到了预期目标,场地工艺经检测符合体育竞赛标准,尤其在设备配置、信息资源共享方面真正收到了良好效果。回顾这次规划与建设,有以下几方面经验和体会值得总结:1.设计咨询和审查制度是保证设计质量的重要环节体育场馆作为特殊的建筑类型,其技术设计有一定的难度,尤其对体育工艺和竞赛技术条件有很期服务;另外还聘请广东省体育场馆中心作为体育工艺设计咨询单位,主要负责审查体育工艺和材料设备、制订技术标准、参与各类体育工艺材料设备的招标采购,在每一个环节把好质量关。通过业主组织专家审查、政府主管部门初步设计审查和施工图审查,不断优化设计过程,把各个专业设计中存在的技术问题逐一解决,力求不把问题带到施工中。2.业主统筹设计与建设过程在同一社区一次性兴建8座体育馆和1个大型体育场,这种机遇实属难得。正是在这种条件下,统筹规划设计成为整合资源、科学分工与定位场馆功能的有力保证。为各高校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创造了条件,避免重复建设。因此,由代建业主统筹规划设